高考數學難不難
發布時間:06-07?? 發布者:21世紀經濟報道 點擊:0次
2022年高考的第一日,媒體和網絡一如既往地關注兩個話題:高考作文考什么,數學難不難。不同于對作文涉及紅樓夢、圍棋等話題的爭論,對于數學試卷幾乎是眾口一詞的“難”。從媒體報道看,確實有不少重點中學的考生都表示數學試題很難,尤其是最后幾道大題很多人只能“留白”。
討論高考數學難不難,首先要有一個評判標準。如果只是看主觀感受,相信任何一年大部分考生都會覺得“數學難”——至少比語文難。就這一點而言,可能今年覺得數學比預期難的考生比例確實高了不少。
一個可能的客觀標準是“平均”成績,這也是部分媒體所關注的。但除了平均數,我們還需要看中位數以及其他指標。已經有教育專家說,出題方向是“易者更易,難者更難”,這就要看最后的分數分布。
最重要的是,從考生的角度當然希望絕對分越高越好——其實考生也明白相對排名才是決定錄取結果的數值,而從教育者(出題者)的角度來看,重要的是信度和效度——能否真正考察學生的數學能力,以及最終能否“指揮”未來的考生好好學習,也就是“篩選”和“培養”的功能。所以要討論的是:該不該“難”。
首先,任何篩選性的考試,都需要讓大多數人覺得難,否則無法起到篩選的作用。換句話說,就是要有區分度。試想,如果有10%的都考140多分,每一分就有數十萬人,高校如何去選擇?
從“培養”的角度,我們不能泛泛而談“難不難”或者“能考多少”——雖然這是考生最關心的,而要看到底是怎樣的“難”。大致來說,考生口中的“難題”可以分為:知識超綱;計算量大(繁);角度刁鉆古怪(偏);對思維能力要求高。其中,超綱題應該避免,最后一類應該鼓勵,繁和偏則需要適當控制。
關鍵是,上述幾類“難”的性質不一樣。數學家、數學教育家姜伯駒院士多年前即指出,有時考得“刁”,或者不是考能力,而是考熟練程度。
如果考試區分度下降,同一分段的考生就會更多,沒有區分度的問題將加劇,學生就有更大的動力去爭取哪怕一分。如果此時考試內容又是“偏”“繁”式的難,這就會鼓勵學生搞刷題訓練,各種補習強化班還會繼續存在。
當然,高考錄取是根據總成績來篩選的,所以我們還要結合其他學科來看:到底數學的重要性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。對此,經濟學告訴我們,人們所做的比所說的更可信。近些年來,不同于二三十年前的“學好數理化”,“高考界”開始流行“語文為王”的說法。如果這反映出不少考生覺得數學不需要再多學了,那顯然高考數學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。這里的改進不是簡單的難或不難,而是究竟應該考什么,最終就是中學數學到底應該學什么?
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
本文標簽:
上一篇:
誰在幫菲律賓偷中國南海
下一篇:
25屆 逐漸緊張